形容态度庄重严肃写成语(36个)
- 不苟言笑 《礼记·典礼上》:“不苟訾,不苟笑。”
- 大义凛然 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卷二十:“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,上配天皇;条高后擅政之年,下系中宗,大义凛然。”
- 掉以轻心 唐·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故吾每为文章,未尝敢以轻心掉之。”
- 道貌凛然 《敦煌变文集·维摩诘经讲经文》:“光严整行之次,忽见维摩,道貌凛然,仪形垒落。”
- 敷衍了事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一回:“也有先作揖,后磕头的,也有磕起头来,再作一个揖的。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,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。”
- 戟指怒目 马辂《国共和谈演义》第六回:“张学良还要解释,蒋早气得七窍生烟,戟指怒目。抗日,抗日,等我死了以后,你再去抗日好了!”
- 马马虎虎 茅盾《子夜》十二:“单办那八个厂,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。”
- 肃然起敬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:“弟子中或有惰者,远公曰;‘桑榆之光,理无远照,但原朝阳之晖,与时并明耳。’执经登坐,讽诵朗暢,词色甚苦。高足之徒,皆肃然增敬。”
- 心高气傲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5回:“安老爷这一开口,原想姑娘心高气傲,不耐烦去详细领会邓九公的意思。”
- 一板一眼 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第二卷第九章:“望着季交恕,一板一眼地说。”
- 一本正经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百家》:“正经为道义之渊海,子书为增深之川流。”
- 一丝不苟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上司访知,见世叔一丝不苟,升迁就在指日。”
- 一字一板 老舍《二马》:“温都太太把房钱,吃饭的时间,晚上锁门的时候,和一切的规矩,都当着伊牧师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。”
- 正襟危坐 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:“宋忠、贾谊瞿然而悟,猎缨正襟危坐。”
- 郑重其事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回:“所以郑重其事,必得三日后方进门。”
- 整襟危坐 元·脱脱 《宋史·儒林传六·李道传》:“道传少庄重,稍长读河南程氏书,玩索义理,至忘寝食,虽处暗室,整襟危坐,肃如也。”
- 正容亢色 茅盾《第一阶段的故事》五:“‘这就该说是‘上海的外国小姐’才对呀!’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。”
- 整衣敛容 语出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沉吟放拨插弦中,整顿衣裳起敛容。”
- 正正经经 清·李渔《怜香伴·狂喜》: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,只说当真,原来又是说笑。”
- 明月清风 《南史·谢惠传》:“入吾室者,但有清风;对吾饮者,惟当明月。”
- 夷然自若 《魏书·卢义僖传》:“内外惶怖,义僖夷然自若。”
- 道貌岸然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成仙》:“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”
- 敛容屏气 《论语·乡党》:“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”
- 声色俱厉 《晋书·明帝纪》:“(王)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:‘皇太子何以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
- 意气自若 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广为匈奴所败,吏士皆无人色,广意气自若。”
- 郑重其辞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六回:“他才恭肃其貌,郑重其辞说道:‘年兄!你今日束修来见我,其实惭愧。’”
- 端端正正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93回:“李逵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三拜,心中想道:‘阿也!少了一拜!’”
- 正儿八经 徐怀中《我们播种爱情》第一章:“我才当了四年骑兵,正儿八经地参加战斗也才十四五次。”
- 一板正经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6章:“我原是故意闹别扭,也知道自己要挨打,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:‘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,没有做错。’”
- 严词厉色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6回:“要送木兰到营中去,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。”
- 垂绅正笏 宋·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至于临大事,决大议,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。”
- 整衣危坐 他整衣危坐的样子让人发笑
形容态度庄重严肃写词语(3个)
- 凛不可犯
凛:严肃可敬畏的样子。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,不容侵犯。
- 肃然危坐
肃然:十分恭敬、肃穆的样子;危:端正。十分肃穆而端正地坐着。
- 风仪严峻
风仪:风度和仪容。风度仪容庄重严肃。